2019年,一档名为《这就是中国》的节目悄然登陆东方卫视。 镜头前,张维为身着西装,面对现场观众抛出的尖锐问题:“有人说中国体制不如西方,您怎么看? ”他微微一笑,抛出金句:“一出国,就爱国,效果比党的教育还要好。 ”
现场掌声雷动。 这段视频随后被剪辑成短视频,在抖音单条播放量超千万,评论区炸开了锅:“张教授敢说真话! ”“这数据有水分吧? ”
张维为的走红并非偶然。 回溯他的履历,1975年,18岁的他是上海雕刻二厂的技术工人,每天与刻刀木屑为伴。 工厂广播里的英语节目成了他唯一的“课外辅导”。
两年后高考恢复,他靠三个月突击备考冲进复旦大学外文系。 大学期间,他干了一件“违规”的事:说服系主任,一边学英美文学,一边旁听国际政治课程。 这种“跨界”野心,早已埋下伏笔。
真正改变他命运的,是1985年8月28日。 那天,28岁的张维为首次以翻译身份陪同邓小平会见外宾。 邓小平谈到改革开放的争议时,突然说:“听过枪声的兵和没听过枪声的兵就是不一样。 ”这句话像子弹一样击中张维为。
他后来在回忆中写道:“那一刻我懂了,中国道路需要亲历者诠释。 ”此后五年,他在外交部翻译室打地铺住办公室,为李鹏、万里等领导人担任关键会谈的传声筒。
联合国同声传译的经历,反而强化了他的“中国立场”。 1994年,他在博士论文《中国的意识形态趋势和经济改革》中提出一个颠覆性观点:西方普世价值是血腥资本积累的产物,而中国“消除贫困”“良政治理”同样该被承认为普世价值。
这一理论成为他日后“文明型国家”论的雏形。 引发争议的是他走访百国的调研方法:在埃及住贫民窟、在乌克兰逛农贸市场,却得出“农民工盒饭质量优于美国中产饮食”的结论。
《这就是中国》的爆火将争议推向高潮。 节目采用“演讲+真人秀”模式,张维为常以数据对比制造冲击力:“中国海军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2倍”“中国用20年走完西方百年路”。
当年轻观众质疑失业率时,他转而强调“国家技术突破比个人饭碗更重要”。 B站累计1.1亿次的播放量中,最热视频是他怒斥公知:“某些人跪久了,看不见中国芯片已让美国恐慌! ”
争议的焦点始终围绕“选择性真实”。 2015年《纽约时报》揭露,张维为宣称“中国中产规模超美国”时,故意忽略两国社会保障差异;讨论“月入2000元在中国比美国3000美元幸福”时,回避城乡公共服务鸿沟。
尖锐的批评指向他的学术立场:将改革开放成就完全归功于体制,却淡化全球化红利和人口结构优势。
张维为在舆论场的两极分化恰恰成就了他的影响力。 抖音184万粉丝中,近半数是三四线城市的个体商户和工厂青年,他们留言:“张教授让我们挺直腰杆。 ”
而知识界则分裂成两大阵营:支持者如春秋研究院力推他的“话语权斗争”,反对者如经济学家许小年驳斥“把技术突破与生命绑定是政治豪赌”。《这就是中国》斩获“星光奖”优秀栏目奖时,颁奖词写着:“打破西方话语霸权”,这恰是张维为在书里强调的核心使命。
时至今日,他仍坚持每天工作12小时。 研究院的助手透露,张维为审片时最常删减的是展望未来的结语:“我们只说已发生的,不预测未发生的。 ”这种近乎偏执的“当下主义”,或许源于他给邓小平当翻译时的领悟:历史从不在预言中前进,而在脚下的路中展开。
科元网-股票配资一览表最新-国内股票配资-河南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